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许多信息。首先,重阳节由来甚久,至少在曹魏时期就有了这一节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第二,它告诉我们,重阳节得名是因为九为阳数(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阳数相逢,故名重阳。第三,它还告诉我们民间过重阳节的心理原因,是因为“九”与“久”谐音,九九就是久久,而久久也就是长久。最后他还告诉我们,重阳节的过节方式是设宴聚会。
魏文帝曹丕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星的仪式。大火星是古代标志季节变化的星宿,在秋季九月隐退。 由于古人一向把大火星作为季节生产与生活的标识,并且将大火星奉若神明,大火星的退隐,使人们不仅失去了时间的坐标,而且还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正如大火星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隐退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大火星祭祀仪式情形虽然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礼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比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这正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就是以大火星的出没为依据的。后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就衰亡了,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许多祭火的古俗依旧传承了下来。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节日节气》中华书局出版